成都英国留学签证自取要多久
6
2024-10-30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联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开始一路向西推进。
1945年4月,苏军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共260万部队向柏林发起进攻。为了抵御苏联,希特勒在柏林实施了焦土政策,同时还发动了几十万民兵参战。
不过,这点兵力,却根本就不能抵挡住苏联的钢铁洪流。最终,柏林被苏军攻破,希特勒也只能饮恨自尽。
(库尔斯克战役)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德军在波罗的海地区还有一支几十万人的集团军群。这支军队原本属于北方集团军群,后根据作战地域,改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部队。然而在柏林的危局出现后,希特勒却拒绝召回这支部队,仍让他们驻守原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北方集团军群,是德国在东线苏德战场上部署的三个主要集团军群之一。自1941年6月成立以来,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同苏军打了近三年的围城战。
1944年8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到惨败,伤亡和被俘总人数接近40万。而随着中央集团军群的失败,北方集团军群与德国本土的后路就被苏军切断了。绝境之中,北方集团军群开始在德国海军的配合下,向里加湾突围。
突围成功后,希特勒重新整合出了一支90万人的部队,改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这支部队牢牢占据着波罗的海沿岸,并且大部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战斗力极其强悍。
1944年9月,苏军为了解放波罗的海沿岸的加盟国,出动90万大军发动了“库尔兰战役”。同样是90万部队,库尔兰集团军群在战斗中并没有落入下风。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库尔兰集团军群共歼灭了近6万苏军,而他们自身仅仅损失了3万多人。
不过,虽然德军的战争数据依旧亮眼,但他们却被苏军又一次切断了同德国本土的联系,并完全遭到了围困。
(库尔兰集团军群)
到了1945年初,德国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建议:可以通过海路撤出库尔兰集团军群,以此来增强柏林的守备力量。
在提出建议之前,古德里安曾专门和海军元帅邓尼茨进行过交流。邓尼茨向古德里安担保:虽然德国海军不如陆军那般出类拔萃,但凭借海军舰艇穿越波罗的海,再转移几十万人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邓尼茨并没有吹牛。因为同样是在1945年,德军就发起了著名的“汉尼拔行动”。在15周的时间里,德军通过海军转移了80多万难民和30多万士兵。转移规模甚至达到了敦刻尔克撤退的3倍。所以德军想要将库尔兰集团军群撤回来,也并非是天方夜谭。
有了邓尼茨的担保,古德里安才放心地向希特勒提出建议。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希特勒不仅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反而还打算派兵对库尔兰集团军群进行增援。
(柏林战役)
那么,希特勒到底有怎样的考虑呢?
实际上,希特勒不召回库尔兰集团军群,更像是一次破釜沉舟的赌博。
我们知道,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苏联人都用他们顽强的意志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两场胜利给了苏联人希望,不过,这也给了希特勒一种启发。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人能够坚壁清野,孤注一掷地坐守孤城。那么强大的德意志陆军,同样能够办到。只要德军能将苏联人阻挡在柏林城外,那么库尔兰集团军群就可以成为捅进苏军背后的一把尖刀。这样一来,百万苏军会在腹背受敌中溃败,而德军也由此获得了东线反攻的机会。
在柏林战役开始之前,库尔兰集团军群更加不能提前撤离。在库尔兰战役中,德军虽然遭到了包围,但却将苏军重创。只要库尔兰集团军群仍处于包围之中,苏军就不得不采取大军合围。这样一来,苏军的兵力就被牵扯开,柏林的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
并且,库尔兰集团军群的位置临近苏联后方,一旦苏军没能攻下柏林,那么库尔兰集团军群就能够作为反攻的先锋,给苏联以沉痛的打击。
还有一些人认为,希特勒不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其实是一种威慑瑞典不参加作战的手段。不过瑞典是一个出了名的中立国,这一观点显然并不太能站得住脚。
总而言之,希特勒高估了柏林的城防的力量,没有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而这直接导致了柏林被苏军攻陷,希特勒也在无尽的懊悔中,自杀身亡。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第一,库尔兰集团军当时只有20万人,20万对于盟军的数百万人来说根本毫无意义,只是飞蛾扑火而已。
第二,柏林战役总共持续了11天,库尔兰集团军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破盟军的防御回到柏林。
第三,库尔兰集团军吸引了部分苏军火力,如果救援柏林,那么苏军也会有更多的人进攻,所以回援毫无意义。
第四,库尔兰集团军所在地,地形复杂,交通很不方便,不利于迅速行动。
从军事角度来看,库尔兰集团军群在库尔兰半岛的坚守毫无意义,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是坚守这个登陆场为以后的反攻可以威胁苏军的侧后方,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战略考虑,任何一个现实的将领都明白德军已经不可能在东线发起反攻了,而且介于柏林正面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已经被苏军击溃,正面的防御已经薄弱到了极点,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加强柏林正面的防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所极力主张的。
另一种反对这样做的理由是假如德军撤出库尔兰半岛,那么苏军也可以将围攻这个半岛的军队抽出用于对德国本土的进攻,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可是对于兵力不足的德军来说,收缩防线终归是必然之举,国内的防御已经相当薄弱,根本没有力量实施纵深防御,一旦防线被突破往往会导致大量部队被合围歼灭,中央集团军群的残部已经被包围于柯尼斯堡,就是由于中央方向上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溃退所致。德军有过许多的防御成功的战例,经验表明只要保证一定的兵力密度和预备队是可以抵御住苏军的进攻兵给予其重大杀伤的,调回库尔兰集团军群至少可以让德军避免出现之前一整个集团军群被包围歼灭的悲剧,加强德军东线的防御强度,以作战能力而言,库尔兰集团军群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绝非那些新组建的部队相比。
也有人质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德军是否还有能力安全撤回这支20多万人的军队和武器装备,保证这一撤退行动的成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一个就是德国海军拥有足够的船只。关于船只的问题,古德里安专门就此事询问了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并得到了邓尼茨肯定的答复。只剩下波罗的海的制海权问题,直到战争后期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的存在感也非常弱,几乎从未发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在波罗的海作战的只有潜艇部队和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只能起到袭扰的作用,无法阻止德军大规模的海上撤退行动,而且德军在临时加强波罗的海上的海、空军兵力后,苏联的干扰将更加有限,库尔兰集团军群的绝大部分都可以安全的撤离。
随着苏军逐步歼灭了德军东普鲁士的北方集团军群和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占领了北部沿海的各港口,库尔兰集团军群便已经失去了撤退的可能性了,等到柏林战役爆发时,库尔兰集团军群就算想撤也撤不回来了。
库尔兰集团军属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1部分。1944年10月8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部队前出到梅梅尔(如今立陶宛的克莱佩达)以南和以北海岸,切断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的陆上联系。10月13日,苏军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突破德军数道防御后,解放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此后向西发展进攻,进抵凯梅里、贝加莱地区。当时的德国海军出动了“舍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等对陆上作战进行支援,然而德国海军近乎疯狂的炮火支援并没能挽救失败的命运,库尔兰半岛的德军最终不得不接受被切断与本土陆上联系的现实。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和第18集团军约33个师被苏军紧逼到库尔兰半岛图库姆斯至利耶帕亚一带,补给则主要通过利耶帕亚与文茨皮尔斯港获得 。由于斯大林严令大型舰只不得出动,所以苏联海军对于交通线破坏主要通过潜艇、航空兵和小型水面舰艇,不过总体而言战绩有限。比如1944年,波罗的海舰队潜艇部队出航34次,进行鱼雷攻击61次,发射鱼雷132条,击沉敌军运输船33艘、拖船1艘、战斗舰艇2艘,战斗中己方无一损失,这是苏军潜艇在战争中取得的最好战绩。当然,德军的确认数据只是损失13艘运输船(总吨位36000吨)和1艘扫雷舰(M-3619)以及1艘拖船。
而在陆上,一方面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军先后几次进攻这个集团,不过没有成功,只能改为围困为主。按照时任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巴格拉米扬的会议,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德军在当地森林沼泽地形的严密防御;苏军重点不在该方向例如里加战役结束后不久就将突击第3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编入大本营预备队;苏军几次进攻都是在泥泞条件,限制了坦克、炮兵等技术兵种的发挥;苏军误以为德军被围集团完全隔绝,实际上直到战争结束被围德军可以得到一切作战必需品。
如果德国决定将该集团军撤回本土,从当时苏联海空军表现来看,德军如果要撤出该集团军理论上可行,不过实际上德军测算运送1个师从利耶帕亚到德国本土要12天。粗略计算整个集团军撤出需要半年左右,还要考虑遭受的袭击,因为苏军发现德军撤离后自然会加大空中攻击。所以最终德军没有决定撤出该集团军。
5月7日,在最后围歼库尔兰半岛的德军时,波罗的海舰队出动了航空兵以及12个130毫米炮营和4个152毫米炮营。5月8日根据德国无条件投降书,该集团21个师和1个旅19万人投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留学签证拒签申诉成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留学签证拒签申诉成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