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适合老年人旅游的地方有哪些 老年人适合在四川哪里旅游?
2
2024-04-20
阜阳剪纸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关于阜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歌颂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今亳州人,亳州原属阜阳)的《木兰辞》(北朝乐府民歌)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
“花黄”即是头贴剪纸,这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阜阳地区就出现了剪纸艺术。
在唐代,阜阳地区的亳州出产过著名的“亳绢”。唐代以绢为纸,剪绢花的风俗在这里应该流传过,这种剪绢花和剪纸是同源的。
在明清时期,阜阳地区有很多用剪刀铰“花”,并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主要是为妇女做鞋花、帽花、枕花等提供绣花样,并为当地人们的生活提供大量的装饰花样。
千余年来阜阳人民逢年过节、祝寿送礼,都习惯用剪纸来装饰物品、点缀门窗、美化环境。
但是,由于历年来淮河的频繁泛滥,使得阜阳人民经常背井离乡,剪纸只能夹在本子中,故保留下来的作品比较少。
其中至今保存下来的阜阳剪纸有清代的“牛郎织女”、 “八仙过海”、“兰桥会”、“牧笛”、“祭塔”。
这些作品虽然篇幅不大,但都构图简洁、剪口清晰、形象生动。作为姑娘绣花鞋的底样,嫁衣云襟子上的图案,或旧式方枕两端的纹样。
至今安徽阜阳的绣花鞋,就是通过剪纸的方式,再用针线缝制。
新中国成立后,阜阳剪纸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 60 年代,安徽省和阜阳地区文化部门派出专门部门收集和整理阜阳剪纸作品,编辑出版了《安徽阜阳剪纸集》。并培养农民剪纸创作队伍。
1976 年起,阜阳文化部门对全地区(包括亳州等市县)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搜集整理作品,据统计当时阜阳民间剪纸作者近千人。
阜阳剪纸艺人陈之仁、吕凤毛、王家和、程建礼、贾培秀、戴氏三姐妹等都在这次普查中相继被发现。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阜阳剪纸歌”中题到“双手能而巧,心灵慧亦聪。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
1978 年起阜阳剪纸在合肥、上海、北京、南京、济南、深圳、洛阳、沈阳、武汉、贵阳、成都、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及日本等国举办剪纸展览。并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农民报》等报纸介绍并发表剪纸作品。
1980 年 1 月,建立全国第一个剪纸学术组织,阜阳剪纸研究会。1983 年由安徽省文化厅批准成立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该部门今天仍然为阜阳剪纸的发展、传承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
该部门于成立前期的 1982 年至 1996 年出版 11 期《民间美术》杂志,记录了阜阳当时大量的剪纸作品与活动,还刊登了很多著名学者、专家的文章,是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刊物,成为与其它地区民间艺术交流的媒介。
阜阳地区的文化部门还曾经出版多部图册,如《安徽阜阳剪纸集》、《阜阳剪纸集》、《阜阳剪纸精品集》等。并有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上海、山东、安徽等省市电视台拍摄阜阳剪纸专题片。
这些专题片及报道播出后,全国很多专家、学者、剪纸艺术家纷纷前来考察阜阳剪纸,开始研究阜阳剪纸艺术及其学术价值。
1987 年、1996 年曾在阜阳两次召开全国剪纸学术研究会。1988 年,刘继成与王家和合作的剪纸作品“红楼梦”被作为馈赠联合国的礼品。
阜阳的界首市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2002年农民剪纸艺人程建礼被中国剪纸研究会评为中国剪纸大师;
2006 年,阜阳剪纸被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 年,阜阳剪纸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名录。
2009 年,阜阳市颍州区又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