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有些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博 2024-06-13 1

洛阳有些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截至2017年9月,洛阳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57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小编就和大家细数一下洛阳的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洛阳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种类,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朝末年,是由豫西地区的洛阳琴书和南阳鼓词结合形成的。在偃师一带,河洛大鼓最兴盛时,当地村民还有红白喜事不请“响器”(吹打乐器)请“愿书”(河洛大鼓)的习俗。娶媳妇请的叫“红书”,孩子过生日请的叫“面书”,老人做寿请的叫“寿书”……

2.唐三彩烧制技艺

唐三彩烧制技艺是中国唐代彩色釉陶艺术品的总称,是洛阳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唐朝初年。唐三彩作为中国唐代的传统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唐三彩是就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 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除红、绿、黄外,还有白、黑、兰紫等颜色。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在洛阳发掘出来,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3.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洛阳在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水陆畅通 、商贾云集,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可谓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洛阳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城,文武百官上朝奏本,各路诸侯争先进贡,各国使者纷至沓来。

在内外交流汇融中洛阳水席应运而生,不过在当时仅在宫廷盛行。随着时间推移,洛阳水席逐渐演变成讲排场、讲阔气的盛唐国风中的一景。宋代以后,洛阳水席风流渐失、流落民间,经千年流传至今。洛阳水席是我国从宫廷保留下来的至今最完整、最古老、最具特色、最有风味的名宴,在国内独一无二。

4.关公信俗

关公信俗属于传统民间信俗,是民间信仰关公的各种习俗的统称,它是一种传统信仰文化。人们敬关公,拜关公,实质上推崇和信仰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所有华人的美好愿景,这种精神和愿景由抽象而逐步完善,因关公而具体而完美而凝聚积淀为一种信仰文化: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人伦精义。

5.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为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始于1983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由国家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是一个融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活动。它已经成为洛阳发展经济的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阳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洛阳的名片。

6.洛阳宫灯

洛阳宫灯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品,元宵佳节常见的装饰品。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

7.平乐郭氏正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医骨伤重要的学术流派,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平乐郭氏正骨的保护单位洛阳正骨医院,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平乐郭氏正骨,使平乐郭氏正骨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保障人民的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乐郭氏正骨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

8.河图洛书传说

河图洛书传说是诞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等相关故事的民间传说体系,主要包括龙马负图寺的传说、神龟献洛书等内容。

在中国孟津县会盟镇,黄河与其支流图河交汇处,相传即为“龙马负图”之地,建有龙马负图寺;而洛宁县西长水村,洛河与其支流玄沪河交汇处,相传是“神龟负书”之处,存有“洛出书”石碑。

(洛阳晚报 付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旅微博
  • 本文地址:https://www.lvweibo.com:443/lvyougonglue/7949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