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异域风情的独特景点-为你揭晓最值得一游的景点
4
2024-06-15
这要回顾历史了 早期东南亚叫南洋,从明朝开始时就有大量的中国人南下南洋,主要是为了谋生,且大都是广东广西福建的人居多,慢慢的人都多起来了,可以这样说,东南亚这些地方都由华人开发的,像这个华人宗社团具有百年历史也就不足为奇了,这跟当地的发展形势相关联的。你可能不了解,现在这些地方还时不时的发生排华事件,所以就跟有必要当地的华人团结,这社团也是必须了。谢谢!
宗亲会、同乡会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最常见的联谊组织,它在东南亚华侨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有过多方面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绝大多数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成为所在国公民,华侨社会演变为华人社会,华人心态中落叶归根转向落地生根,这个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织为什么会存在? 特定历史的产物 中国人流寓海外由来已久,但大规模移居国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据不完全统计,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人出国谋生者累计不下1000多万人。在短短的一百年内竟有如此之多的移民出境,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天灾,亦有人祸,其中最主要的是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导致大量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破产。近代中国大量人口的外流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结果。 19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还是个封建宗法社会,宗族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乡土地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刚刚离开土地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自然只能带着这种传统的社会关系和观念来到侨居地,并仿照他们所熟悉的社会组织模式建立自己新的团体。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宗亲会、同乡会(会馆)就是这样产生的。新加坡的曹家馆(1819)、四邑陈氏公馆(1848)、福建林氏宗词(1857),菲律宾的龙岗公所(1884)等属于东南亚最早的一批宗亲会组织。马六甲的应和会馆(1820),新加坡的宁阳会馆(1822)、台山黄家馆(1854)、福建会馆(1860)则是最早的一批地缘组织。 19世纪下半叶以后,移居东南亚的华人日益增多。1880年至1930年到达海峡殖民地的华人约830万人,其中契约华工竟达600万人。由于语言的隔阂,操不同方言的新移民常聚居一处,形成许多方言群,如新加坡牛车水一带住的是广东人,大坡新巴杀一带住的是潮州人,大坡直落亚逸住的是福建人,小坡美芝律、密驼律住的是海南人。这种情况加速了地缘组织的发展,形成了福建、潮州、广东、客属、海南等东南亚地区常见的主要帮派。如越南有五帮公所,泰国有七属会馆等等。 东南亚各地华人社会中宗乡会馆所以能广泛发展并长期存在,还和华人社会本身以及当地的经济状况、生产水平有着密切定系。早年西方统治下的东南亚,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土著资本尚未形成,生产水平较低。中国移民大多属于小生产者和小商人,这种状况使得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宗乡关系及其组织得以广泛发展和长期存在。 旧中国贫弱不堪,自顾不暇,未能有效保护自己的侨民,海外华人只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守望相助,自力更生。华人处于移民的地位更深感有加强族群认同与增强内聚力之必要。以上种种增加了宗乡组织长期存在的社会意义。 总之,宗乡会馆这种传统社会组织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广泛发展,绝非偶然。它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它与一定的人口、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状况和性质以及华人移民的地位有着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