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饮食种类、料理方式的变迁是怎样的?

小博 2024-06-07 4

古代饮食种类、料理方式的变迁是怎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是悠远流长的 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形成了 注重色、 香、 味、 意、 形的中国菜特点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 在古代 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 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 差异渐显 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 南方 占有“鱼米之乡” 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 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 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像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的种类也在增加 我相信中国饮食文化会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 不断创新 向前发展

现在城市生活节奏很快,各种便利店、外卖店、小吃店、路边摊伸手可得。对于这么快的工作生活节奏,现在年轻人也是很随意的边走边吃,或者叫外卖送过来吃。

我国古代人,生活节奏比较慢,都是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很多时候有大量的时间来享受生活,所以古代人对于吃这种享受方式还是非常讲究的。

在原始社会,并没有一日三餐,直到农业发展了以后才出现了稳定规律的进餐方式。

商代时候的计时方法和现在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上午七点到九点这一段时间被称为“大食”,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被称为“小食”,每天的第一顿饭在大概上午九点的时候食用。人们对于一天中的第一顿饭是很看重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古代的老百姓都是靠耕田为生,一般的时候都是选择上午进行耕作,会消耗大量的体力,所以早上的饭吃的会多一些。

第二顿饭一般在下午四点的时候,古代的庄稼生长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粮食的产量也不高,再加上古代生火也不方便,做一顿饭所要消耗的时间过长,所以他们一方面为了省时间,一方面为了节俭,这顿饭就是把早上吃剩的饭热一热,在晋东南时期人们称这顿饭叫做酸饭。

战国时期以后,农业有了飞快的发展,民间开始出现了三餐制,就是在这两餐的中间又加了一餐,这一餐也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午餐,只是简单的吃一些点心之类的小食物。

等级制度的缘故,人们在吃饭的时候会非常看重排场,吃饭都是需要严格的制度的,皇帝是五重席,诸侯是三重席,大夫是两重席。贵族讲究的是列鼎而食,鼎越多表示这个人的身份越高贵,皇帝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鼎在三国时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且每一个鼎中所放的食物是不同的,九鼎中放的是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这是天子才配享用的。

在正式招待客人的宴会中,食物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饭、膳、羞、饮。饭就是主食;膳指肉菜;羞指个各种各样的小菜;饮指的是酒一类的饮料。

战国时候还还出现了食案,案的下面带有滑轮,可以在上面放上各种器皿,碗、杯、盘、箸、勺等容器。案的优点就是它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人们可以把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都放在案上,吃起来很方便。

到了汉朝时期,三餐发展成了四餐,据说这是因为在汉武帝时期的时候,淮南王刘长带兵谋反被捕后,皇帝下令将他流放,可是他所享受的生活待遇却没有变,他依然和以前一样,一天吃三顿饭,其中包含有五斤肉,二斗酒,这也是当时各个诸侯应该有的待遇,诸侯都是三餐,皇帝高人一等自然是四餐。可是老百姓却没有变化,还是两餐,顶多会加一顿“寒具”也就是小零食。

到了唐朝以后,由于唐朝是一个繁荣的朝代,经济水平飞速的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密切,人民的生活节奏变快,出现了三餐制,可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做的,唐朝时候的早饭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中午饭也有时候有,有时候就不吃了,也是非常的随性,这大概就是古人普遍都比较瘦的原因吧。所以唐朝的时候,是两顿饭到三顿饭的一个交替的时候。

宋朝的时候,吃饭的时间趋于正常化,多食用小米,可是由于贫富水平的不同,富裕人家的小米粥就会熬的稠一点,贫苦的人家就会熬的比较稀。北宋时期的面食也是发展迅速的,出现了包子、馒头这样的食物,而且各种花样都有。每个地方也出现了一些各具地方特色的食物,逐渐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食品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了,我们在享受这些美味的时候,不要忘记要珍惜粮食,想想古代时期的两餐制,你还有什么理由浪费它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旅微博
  • 本文地址:https://www.lvweibo.com:443/lvyougonglue/7279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