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旅游攻略路线图,黄山旅游攻略路线图片
12
2024-04-03
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除了融山海川岛于一体的多元化自然景观以及太平洋西岸大陆边缘最丰富的花岗岩地质遗迹吸引众多游人外,尚有许多待解之谜期待有缘人来破解,这里撷取几个。
● 众多的一线天,是石裂还是水切?
“一线天”景观是指在裂隙洞中抬头看天,窄如一线。虽然我国各大名山中,“一线天”并不罕见,但最多、最窄、最险、最奇的,非太姥山莫属!太姥山大面积分布着“裂隙洞”,每一处都是“一线天”景观,著名的有一线天洞、通天洞、七星洞、蓝溪涧洞以及葫茹洞中三线天(三个一线天并排)等等。这些一线天都有个共同特点:一是窄,宽处仅有一米左右,窄处不足一尺;二是险,洞道落差大,高低起伏;三是悬,洞壁上多夹峙着孤石,摇摇欲坠。
关于太姥山众多“一线天”洞的成因,专家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造山运动时岩石开裂的产物,其依据是太姥山的“裂隙洞”正好呈“井”字分布,与山体形成历程中的两次不同方向的地层断裂相符;有的认为是流水沿着岩石垂直节理纵向切割的结果,比如“仙人锯板”景观,就是一个正处在不同水流切割时期的小型一线天。
谁是谁非,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还有待进一步科考证实。
● 嵛山岛三个天湖的水源,源自何方?
太姥山右前方海面分布着福瑶列岛,共十二个岛屿,相传是西王母赠送给东海龙王的十二颗蟠桃所变。其中,大嵛山岛风光最为优美,岛上有三个天然淡水湖,分别称“大天湖”、“小天湖”、“九猪拱槽”,今人又依据湖面形状称其为“日、月、星”三湖,总蓄水量达160万立方米,湖水清澈甘甜,终年不涸,干旱季节,陆地居民甚至还到岛上取水。湖边的缓坡上,清一色生长着绿油油的草甸,乍一看,疑是“南国天山”。2005年《中国地理》杂志“选美中国”,大嵛山岛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
大嵛山岛三个淡水湖的湖水从何而来,众说纷纭。
说法一,陆地通水。相传很早以前,岛上大旱,岛上居民苦不堪言,太姥娘娘心生悲悯,命龙潭洞里的小白龙引太姥山泉水至岛上,并造三个天湖蓄水。此传说用现代观点解释,应该是陆岛之间大陆架上有个相通的地下岩隙,类似海底管道,源源不断地将陆地的水输送到岛上。但有个硬伤,若是地下岩隙相通,其供水机理类似物理学上的“连通器”,岛上三个湖的湖面高度应该是一致,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而且也难解释为何陆地干旱时湖水依然充沛的事实。
说法二,天然蓄水。嵛山岛因其形状若“盂”而得名,也就是说海岛地貌外高中低,周边是500来米高程的山体,中间是个小盆地,形成天然蓄水湖。有人依据嵛山岛面积约21平方公里,年降水量约1700毫米,推算出全岛年降水约3570万方,扣除面向海面坡地的降水,取半值也有约1600万立方,是三湖总蓄水量的10倍。但此说没有考虑到排水问题,岛上还有条溪涧源源不断地将湖水排入大海,水量充沛,并在大使澳处形成“白莲飞瀑”的奇观;岛上还有约5000名的居民以及每天慕名前来的游客,其生活用水也不可低估。此说也有个硬伤,最低处的“小天湖”条件最好,偏偏其水量最小。另外,其周边的几个有人岛,都存在缺水的问题。
说法三,海雾凝水。嵛山岛常年雾气蒸腾,多是海雾。由于岛上植被良好,而且是低矮的草甸,海雾很容易在草上形成露珠,海风一吹便滴落下来,渗入地表,源源不断给三湖补水,润物细无声。此说看似荒唐,细想似乎也有道理,但海雾凝水能有多少,实在难以量化。
● 滴水洞的滴水从何而来?
从迎仙台上太姥山,过“三伏腰”后便是“滴水洞”,此为登顶必经之路。此洞令人称奇之处在于洞顶巨石终年滴水不断,更奇的是,这块巨石只是一块孤零零的巨石,球状,上无植被,亦无蓄水的坑洼,水从何处来,一直让人费解。
一种说法是,太姥山的岩石为粗粒花岗岩,自身就可蓄水,雨中蓄满了水,雨后可继续滴落相当长时期。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久旱日子依然滴水的现象。另一种说法是,此洞口小腹大,相当于一个相对密闭的容器,洞内湿气蒸腾后,凝聚在洞顶球形巨石表面,然后受重力作用,汇集在球底(岩石底部)再滴落。此说看起来有些道理,但却不能解释洞内其它石头为什么不滴水的问题。
● 通海洞真的通海吗?
还是在滴水洞,其洞口右侧原本还有个洞道,清朝时被封填,封口处立一石幢上书“镇海塔”。相传,此洞住着东海龙王家的小龙女,夜深人静时常常抚琴弹筝自娱,但不喜凡人叨扰。有好事者进入,便会坠入万丈深渊,当地人称其为“无底洞”。据清嘉庆年间《福鼎县志》记载,明朝有一个小沙弥误入洞内,不得其踪,尸体三个月后漂在山脚下的海面上,由此这洞又叫“通海洞”。
世上本无神仙,关于神仙的种种传说,都是前人对自然现象不解的附会。地质专家曾用仪器对此处地质结构进行测定,发现其地层有个东西方向的垂直断裂,而太姥山前方东海,看来通海的传说并非天方夜谭。至于洞中传出的琴瑟之声音,估计是滴泉溅落在岩壁上发出的轰鸣。但,这些只是猜测,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有经验的探险者勘探后方可证实。
● 太姥山中大量石英砂,从何而来?
太姥山上有许多石英砂,与山下众多海滩上的沙粒相一致,尤其是山顶的摩霄峰有片区域,地面铺着一层粗粒沙砾,日出东海时,闪闪发光,呈金黄色,古人称之为“金沙滩”。这些沙砾,肯定不是现代基建时运上山的,因为福鼎第一任县令傅维组的《游太姥山记》就写道:摩霄之绝顶“颇平衍,石室、石船、金沙滩、天柱石、仰天湖皆在焉。”
这沙砾从何而来呢?由于太姥山靠海,又是从海中隆起的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些沙应该是海沙,造山运动时随山体隆升而孑遗山中。但立马有人反对,若是海沙,应该还有贝壳等海生动物的遗迹伴存,可惜没有找到。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岩石风化的产物,但也有人反对,认为太姥山主体是花岗岩,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相对不容易风化,更不应该风化得如此严重,形成小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