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景点介绍+游玩攻略

小博 2024-09-01 15

北京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景点介绍+游玩攻略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通运桥横跨于萧太后河之上。辽时为木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三十三年改建成石桥,赐名“通运”。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简介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通运桥横跨于萧太后河之上。辽时为木桥。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至三十三年改建成石桥,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桥南北走向,全长43.5米,宽10米,为3孔石券洞结构,中券宽9米,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碑记1块;两侧券洞宽7米。桥上两侧各有望柱18根,柱头有石狮;柱间镶置浮雕宝瓶栏板,共计19块,用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桥面有不同程度损坏,桥结构仍完整。桥东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庙宇1座。桥北端原立有螭首方字碑2通,等高同制,汉白玉雕。碑首高1.34米、宽1.62米、厚0.42米;碑座高1.2米、宽1.18米、厚0.44米,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桥西石碑内纵刻篆书2行:“通运桥碑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阳刻楷书铭文;桥东石碑内纵刻篆书三行“敕建通州桥福德庙碑记”,碑身纵刻小楷铭文。两碑记述捐资改建石桥与建庙镇桥之事。已无存。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最新概况

  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出资重修通运桥。桥北侧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所存城墙为张家湾城南门东段城垣遗址,总长120米。1992年通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予以维修,并按明城原样修复西端20米。修复段高7米,厚3.5米,外壁砌城砖,上设垛口,中夯灰土,顶铺方砖,下半部用原城旧砖,石灰灌浆。其余80米保留原来残貌,高4米。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在城址西端树立北京市政府文物保护标志,艾青石制。在东垣西折北转临通惠河处还有一段50米城基。

通运桥及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其他介绍

  通运桥,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板桥,明万历年间,改建为石桥,赐名“通运”。石桥南北向,三券联拱式,全长40米,宽10米,石桥两边各有狮雕望柱18根,浮雕宝瓶栏板19块,石桥中券阔9米,内嵌碑记一块。现桥面虽有不同程度损坏,但石桥结构完整坚固。通运桥北为张家湾镇城墙遗迹。张家湾镇自辽金以来因潞河通运和通惠河疏凿而逐渐成为水陆要津,“万舟骈集”曾为通州八景之一。通运桥与城墙遗迹是研究北京通惠河水利工程以及张家湾古镇民风民俗的实物。

  张家湾镇——张家湾镇位于通州城区南部,紧邻通州城区,是通往华北、东北和天津等地的交通要道,总面积105.8平方公里,下辖57个行政村,5.4万口人。镇域内交通便利,文化特色突出,工业基础雄厚,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明清时期,张家湾镇曾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上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以商贾云集、漕运发达和战略地位重要而闻名天下,在中外、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先有… 张家湾镇详细介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旅微博
  • 本文地址:https://www.lvweibo.com:443/lvyougonglue/31661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