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圩门票去哪网,刘三姐 歌圩问答?

小博 2024-07-02 16

ce5439491f2558ebf85a8948a19def86.jpg

1. 刘三姐与歌圩节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 ,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2. 刘三姐的什么节

纪念刘三姐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每年的三月初三都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在三月三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据说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3. 三月三歌圩节

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三月三拜蚩尤。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4. 刘三姐选段歌圩问答

刘三姐是唐朝时候的人她是壮族杰出的民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流传于广西宜山、柳州一带。 传说刘三姐家里贫穷,她和哥哥靠打柴和种田养母。

三姐聪明美丽,能歌善唱,财主莫怀仁想娶她为妻,遭三姐拒绝,莫怀仁便请来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图唱败三姐。 三位秀才撑船来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宜州,先遇着在河边洗衣的三姐之“妹”,听她唱歌已够历害,后来,三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大败而返。

莫怀仁于是在民间强行禁歌,但始终禁不住,恼羞成怒的莫怀仁阴谋暗害三姐,三姐巧扮成乞妇来告诉莫仁怀,说三姐又在岩洞里唱歌,并领着他去看。当莫怀仁走进洞口时,三姐用拐杖在洞口边一敲,洞口立即关闭起来,把他夹死了。

后来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鱼峰山、桂林七星岩去唱歌。最后两人化作一对黄莺飞上了天。这个故事优美生动,是建国以后对刘三姐传说最先整理出来的一篇。 刘三姐的传说又一说是刘三姐聪明美丽、勤劳、善歌而远近闻名。

她与同村卖柴的歌手李小牛相爱。财主莫怀仁以触犯礼教之名,把他俩捆绑丢下河里。 李被淹死,三姐漂到柳州,被老渔人救起,并收为义女。后来,刘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唱出了名,莫怀仁请来三个歌手与三姐赛歌,大败而归。

莫恼羞成怒,叫打手把三姐捆绑装进猪笼,沉入河底。三姐死后,人们在其坟前供祭两条大鲤鱼,祭间坟墓裂开,三姐跳出来骑着一条鲤鱼上了天,另一条鲤鱼变成了“鱼峰山”。 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故能出口成歌。

刘三姐歌唱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据传, 刘三姐留下不少歌篇于民间,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秀才对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劳动歌。 刘三姐及其山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壮族人民称她为“歌圩”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有关她的故事传说,或加工成诗集,或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还拍摄了闻名中外的电影《刘三姐》,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5. 刘三姐与歌圩节有什么联系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每年,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南宁三月三狂欢节,狂欢节上有壮族迎宾习俗、踏青踩街、壮族铜鼓舞、对歌三月三、假面舞、多耶舞、抛绣球、夜歌圩、歌舞表演等,同时有200—500人品尝的百家宴和各地特色美食。

6. 歌圩三月三

2024年壮歌节是农历三月初三。

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目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

7. 刘三姐年年三月是歌节

《采茶歌》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伴你二十年6-民歌专辑》中,2005-04-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该歌曲其他版本1、叶彩华演唱的《采茶歌》,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中国歌典(50年代)》中,2002-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2、陈盈洁演唱的《采茶歌》,该歌曲收录在专辑《陈盈洁 台语畅销精选》中,由乡城唱片公司发行于2003-05-28,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歌词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草中野兔窜过坡,树头画眉离了窝江心鲤鱼跳出水,要听姐妹采茶歌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层白云一层天满山茶树亲手种,辛苦换得茶满园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时光掐细茶风吹茶树香千里,盖过园中茉莉花采茶姑娘时时忙,早起采茶晚插秧早起采茶顶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采茶姑娘时时忙,早起采茶晚插秧早起采茶顶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

8. 刘三姐歌仙节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人物,并没有真实历史记载,甚至连名字和故事很多都是后人虚构添加的,因此无法考证具体年龄。

    如果按其原型人物刘三妹的传说来看,大致推算应该是死于17岁,跟心爱的人殉情而死。她的结局各个版本不尽相同,给你整理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广西宜山壮族传说,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传说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了仙。

     二是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的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她为妾,三姐坚决反抗,莫怀仁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等等。

9. 三月三歌节刘三姐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传说她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年)中宗年代。故事也就发生在(公元618——公元907年)之间。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其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关于刘三姐原型身世,说法颇多。据广西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出生在天河县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下里乡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村刘姓的族谱还有记载。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城城关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罗城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在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

10. 歌圩问答刘三姐

广西国粹应该包括广西特色文化艺术。主要有: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广西壮锦、桂剧、侗族风雨桥、壮族歌圩、刘三姐歌谣等。

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其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作为广西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2006年5月20日,刘三姐歌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歌圩是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传统民俗活动,既是壮族人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说爱的地方。“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申报的壮族歌圩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桂剧,俗称桂戏、桂班戏,是广西地方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南宁等城市。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等。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壮族织锦技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5月20日,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始于魏唐的干栏式建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木建筑有民居(木楼)、鼓楼、风雨桥、寨门、井亭、凉亭等,种类繁多,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至今仍然保持了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建筑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不仅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是侗族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2006年5月20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刘三姐中的歌圩对唱

刘三姐是唐朝时候的人她是壮族杰出的民歌手,被誉为“歌仙”、“歌圣”。 关于刘三姐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流传于广西宜山、柳州一带。 传说刘三姐家里贫穷,她和哥哥靠打柴和种田养母。

三姐聪明美丽,能歌善唱,财主莫怀仁想娶她为妻,遭三姐拒绝,莫怀仁便请来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图唱败三姐。 三位秀才撑船来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宜州,先遇着在河边洗衣的三姐之“妹”,听她唱歌已够历害,后来,三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大败而返。

莫怀仁于是在民间强行禁歌,但始终禁不住,恼羞成怒的莫怀仁阴谋暗害三姐,三姐巧扮成乞妇来告诉莫仁怀,说三姐又在岩洞里唱歌,并领着他去看。当莫怀仁走进洞口时,三姐用拐杖在洞口边一敲,洞口立即关闭起来,把他夹死了。

后来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鱼峰山、桂林七星岩去唱歌。最后两人化作一对黄莺飞上了天。这个故事优美生动,是建国以后对刘三姐传说最先整理出来的一篇。 刘三姐的传说又一说是刘三姐聪明美丽、勤劳、善歌而远近闻名。

她与同村卖柴的歌手李小牛相爱。财主莫怀仁以触犯礼教之名,把他俩捆绑丢下河里。 李被淹死,三姐漂到柳州,被老渔人救起,并收为义女。后来,刘三姐在柳州唱歌又唱出了名,莫怀仁请来三个歌手与三姐赛歌,大败而归。

莫恼羞成怒,叫打手把三姐捆绑装进猪笼,沉入河底。三姐死后,人们在其坟前供祭两条大鲤鱼,祭间坟墓裂开,三姐跳出来骑着一条鲤鱼上了天,另一条鲤鱼变成了“鱼峰山”。 刘三姐生在壮乡,长于歌海,故能出口成歌。

刘三姐歌唱的内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愿望。据传, 刘三姐留下不少歌篇于民间,大体有以下三类:一是同秀才对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三是劳动歌。 刘三姐及其山歌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壮族人民称她为“歌圩”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有关她的故事传说,或加工成诗集,或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还拍摄了闻名中外的电影《刘三姐》,深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旅微博
  • 本文地址:https://www.lvweibo.com:443/lvyougonglue/1466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