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音旋:永不凋谢的苦菜花?

小博 2024-06-29 11

20834ad107015134b6badc9546b42e53.jpg

     10月12日早晨7点27分,王音旋老师去世,享年78岁。盯着老人简历,听着老人亲人和弟子的诉说,我们想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写的短诗:“从你,我看到了那在入海处逐渐宏伟地扩大并展开的河口。”

 

    精心挑选细打磨

 

    从教几十年,王音旋可谓桃李满天下。但是她直接教过的学生只有十几人,最后,在老师的告别仪式上,除一人未赶上外,到现场的所有学生,面师而泣。

 

    王老师所教的学生都是由她亲自精心挑选的。“如果没有遇到王老师,我可能走不出沂源县。”王世慧说。

 

    1983年春,作为沂源县文工团演员,王世慧代表临沂地区参加了山东省民歌汇演。在这次汇演中,王世慧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和《鲁南五大调》中的“四盼”。演出结束后,王音旋老师到后台找到王世慧。她说:“你想学习吗?山东艺术学院今年招收第一届进修生。”一句话,让王世慧的生命轨迹拐了弯,在王老师门下,苦学了3年。

 

    “我十五岁开始唱歌,从一开始用大本嗓演唱,到学会科学发声方法,特别是对山东民歌的演唱和风格的把握,都是王老师一字一句、一点一滴教的我。”王世慧说。

 

    1984年,在王音旋的推荐下,王世慧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当时演唱的是《我的家乡沂蒙山》,是王音旋老师的丈夫金西老师的作品,是他们夫妻二人一起对我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辅导,那次我取得了业余组二等奖第一名。”

 

    王世慧还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做学生时,每次参加演出,王老师都是把家里所有‘家当’拿出来给我们用,如耳环、项链、头花等”。无论是在时间精力上,还是物质上,作为一名导师,王音旋老师都是倾其所有为学生着想。

 

    王世慧毕业留校后,王音旋继续教导她,“每次见面,老师都会叮嘱我,民族声乐教学一定要走下去,到田间地头找到当地的民间艺人,听他们怎么唱,广阔的农村大地才是民族声乐的根基,不要憋在学校和城市里”。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罗余瑛教授说,我从1980年起就跟王老师学习。现在闭上眼睛,王老师的形象历历在目。她上课,每一首作品,吐字行腔,都亲自示范,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直到满意为止。在老师的培养下,罗余瑛1984年获得首届山东省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第一名。

 

    罗余瑛回忆:“王老师在教学中,还大量运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以及中国戏曲唱段,同时,她还借鉴西洋唱法,既使学生音域大大扩展,又不失去民族唱法的音色。1988年,我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美声唱法,王老师说,学美声,但不能丢了民族唱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说起与王老师的相识,韩光霞说,这是一种缘分。原来,她和王世慧一样,都是县城的文工团的演员,是在1985年的汇演中,被王音旋老师相中,才有机会从县城来到济南,跟随在老师身边学习的。

 

    “用开水给我们烫西瓜”

 

    对学生,王音旋疼爱有加。“她常说,我们的声带不是自己的,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在山东钢铁济钢集团文体部的韩光霞说。她至今记得,每次唱完歌后,老师都叮嘱她们保护声带,半个小时之后才能喝凉水。“印象特别深的是,夏天特别热,唱歌后我们想吃西瓜,王老师用开水给我们烫西瓜,热了才能吃。”

 

    “当时学校每周末都有舞会,王老师怕我学浮躁了,每到周末就把我叫到家里上课,说你们都还年轻,家长把你托付给我,我就要负责,不能让你们去舞会上沾染不好的习气。”在韩光霞的回忆中,每个周末都要去王老师家练唱,

 

    王音旋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停留在她们的学生时代,而且延续到她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以后的韩光霞,每次参加比赛,都要回到学校请王音旋老师指导。

 

    现在烟台海关的张振,是王音旋的关门弟子。“那是1992年,那年我16岁,来济南参加山艺的招生考试。在我演唱时,王老师作为巡考,正好走到我们考场。”就是这次“巧遇”,当时年近六十的王音旋破格收了这位“关门弟子”。“‘老少边穷’的孩子,王老师格外青睐。她喜欢农村孩子的那种质朴,像一张白纸、一块璞玉,她可以精雕细琢。”

 

    别的师姐都说王老师很严厉,可张振不这么觉得。“老师把我当成了最小的女儿,我对老师印象更多的是亲切。记得每次演出前,老师都会在家做好牛肉、鸡蛋送到琴房。都要看我吃完,然后帮我梳头发、整理衣服,每一个细节都要完美。只要我们往台上一站,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王老师的学生。”

 

    细节上的严谨与完美,是王音旋的“门规”,这些影响了学生们的一生。“她教会我们的,不光在专业技术上,还在做人品格上。”

 

    老师的最后一课

 

    贾堂霞可以说是王音旋“从土坷垃里拽出来”的学生,现在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工作。1986年春节,在济南市歌咏比赛中,一首《唱唱俺们唐王的大白菜》,让在家务农的贾堂霞脱颖而出。王音旋并不是这次比赛的评委老师,而是从其他人那里听说了贾堂霞。

 

    1986年华东六省一市民歌汇演,王老师带着十多位专家,来到了历城县文化馆,通过文化馆找到了贾堂霞。唱完后,王老师问她,“小姑娘,你愿意学唱歌吗?”贾堂霞回答,“能唱就唱,不能唱就接着回家种地。”就这样,贾堂霞成了王音旋老师唯一的一名校外学生。

 

    “从演出的衣服、鞋子、辫子到化妆,都是王老师一手操办。”一次比赛前,师徒二人一起去戏剧服装厂选衣服,王老师为贾堂霞选了一身紫色的舞台装,贾堂霞现在还留着。“王老师很喜欢这套衣服,化妆时候她怕把衣服弄脏了,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我披着。” 贾堂霞说,王老师对学生的训练,不只是歌唱技巧,“她要求站姿、动作、眼神、表情都要到位。记得一次训练中,我的站姿不对,老太太蹲下去掰着我的脚来纠正”。

 

    2010年,在王音旋的建议下,贾堂霞有了办一场山东民歌音乐会的想法。“老师给我列了一个单子,列出了山东二十首民歌,让我一定要找到这些民歌的原作者和歌唱者。” “当你站在那片土地上,听到那群老百姓的声音,你才能真正明白民歌的内涵。”三年来,每年暑假,贾堂霞都要回山东进行民歌采风。每次采风之后,都要找老师汇报成果。

 

    2013年8月21日,王音旋给采风归来的贾堂霞进行辅导。谁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老师的最后一课。“你想要开演唱会,必须要在济南住上三个月,我每首歌都帮你把关。”在这最后一课里,王老师坐在床上,唱遍了名单上的每一首民歌。

 

    “不给组织添麻烦”

 

    山东艺术学院迟清泉教授为王音旋做了一幅挽联:“一生苦菜因空绝,三界甜旋永绕存。”这是对她一生的概括。而她一生还有个特点,就是节俭,这是王老师最大的生活态度。    “王老师去世后,家人回家帮她找衣服时,竟然找不到几件新的。她的衣服,除了是灰色,就是黑色,而且都是穿了很多年的衣服。儿子给他买的衣服,她嫌颜色太艳、太花哨不愿意穿。”

 

    由于都住在山东艺术学院里,王世慧对老师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我的老师在吃穿上都不讲究,上个月去看望她时,正好是晚饭时间,她和保姆两个人就吃一盘炒青菜。”

 

    对自己节俭,王音旋对学生却非常大方。韩光霞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难忘的经历,“王老师在穿衣服上很不讲究,但是给我们花钱从来不心疼,一次她给我买了一条十几块钱的裤子,自己却只花三块钱买了一件衬衣。”

 

    “不给组织添麻烦”,是王音旋退休后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离休干部,王音旋的医疗费可以全额报销,但是她想的却是怎样给国家、给学校省钱。

 

    王世慧回忆说:“老师为了省钱坚持不肯住院治疗,但是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都上不了楼了。最后,学校为王老师提供了一间平房,她每周往返几次到医院接受治疗。”

 

    王音旋的丈夫金西,也是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在金西去世后,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在医院宣布死亡后,遗体马上火化,第二天王音旋就和家人带着骨灰前往威海,将骨灰撒在了大海,随后才通知了单位和朋友们。这场“不给组织添麻烦”的海葬,让所有同事、学生为之动容。

 

    王音旋去世后,回忆起老师的一生,师生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所有的哀乐都无法概括老师的一生,《苦菜花》是她一生最好的写照”。在与王老师家人商议后,最终在葬礼上响起的正是这首《苦菜花》:“苦菜花开闪金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旅微博
  • 本文地址:https://www.lvweibo.com:443/lvyougonglue/1354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