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九龙游乐园景点介绍+旅游攻略
12
2024-09-01
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云南大象前夕的新闻,是不是感觉这一群大象非常可爱呢?目前大象还在迁徙中,你知道这群大象是要前往哪里吗?一起看看最新消息。
监测显示,该象群由成年雌象6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3头组成。象群迁徙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
4月16日
原生活栖息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7头亚洲象群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
4月24日
其中2头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其余15头象继续向北迁移,途经红河州石屏县。
5月25日-5月27日
象群一度在峨山县城游荡。
5月29日
象群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
6月2日
15头亚洲象群已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地界。
6月4日
北迁象群向西南迁移6.6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
6月5日
象群从西南转向西北迁移12.1公里,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进入夕阳彝族乡活动,人象平安。
截至6月6日9点9分,15头北迁亚洲象群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西北部活动。目前,人象平安。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表示:
无法判断终点何处,气候、食物、水源能支持它们走到哪里还需要进一步监测、评估。但有一个可能是象群首领经验不足,出现迷路状况。
栖息地承载力下降是重要原因。云南省亚洲象分布区的11个自然保护区中,10个属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类型。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郁闭度大幅度提高,亚洲象的可食植物反而减少,不少象群逐步活动到保护区外取食,频繁进入农田地和村寨,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
此外,亚洲象种群扩大后习性发生转变。监测显示,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常年活动于村寨、农田周围,并根据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成熟时节,往返于森林和农田,主要取食农户种植的水稻、玉米等作物,在食物匮乏时节,还会取食农户存储的食盐、玉米等。
随着亚洲象数量增加,内部竞争也在加剧。成年亚洲象体长5-6米、高2-3.5米、体重3-5吨, 一天要吃掉150-200公斤的食物,而只有40%左右会被消化吸收,60%左右被排泄出去。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野生亚洲象为了填饱肚子,除了极少时间休息外,要么正在吃,要么正在觅食的路上。
但随着亚洲象数量增多,每只象分得的食物减少,部分象群则把矛头对准了山下的农作物、农家庭院里的粮食。资料显示,2013年至2019年短短7年时间,人象冲突总计造成73人伤亡,直接损失超过2亿元,而2020年几乎每月亚洲象都会闯进农田觅食。
经济林地大面积扩张挤压了亚洲象的栖息地。保护区内大量林地被开垦改种了茶叶、橡胶等经济作物。数据显示1975年亚洲象分布区域内的天然林地面积占比为70%上下,2014年则降至了57%,农田面积由21%减少到了6%;与此同时,橡胶林面积由1975年的0.52%扩张到了2014年的12.7%,增加了23倍。另一个经济作为茶叶,种植面积也增加了2倍。最终的结果是,灌木、竹阔混交林覆盖的山谷、山脚等亚洲象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不足1975年的1/3。
另外一点,外来入侵植物也导致了亚洲象可摄食的植物大幅锐减,这点不容小觑。云南作为我国生物种类、数量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容易遭到外来物种侵害的地方。比如飞机草、紫茎泽兰、肿柄菊、薇甘菊这些作为典型的入侵物种不断挤压本土绿植的生存空间。
以紫茎泽兰为例,是入侵云南最严重的植物,该植物根茎吸收水分、养料能力强悍,而且茎、叶还释放一种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只需3年的时间便能将区域内的其他小型植草逼到绝境。目前紫茎泽兰已经覆盖了云南80%的区域,严重性不言而喻。
再者由于对亚洲象生存状况了解不深入,在其活动范围内相继建成了昆明—曼谷大通道、澜沧江景洪水电站,以及大量的县乡村级公路、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人为把亚洲象栖息地硬生生撕裂开来,这也是导致它们频繁穿梭各片区、人象活动区重叠的根本原因。各象群之间沟通不畅,意味着和其他象群交配难度增大,遗传基因多样性减少,患病几率增大。
除了以上因素外,云南气候、降雨也是影响亚洲象能否栖息的关键,自2015年来持续升高的温度和减少的降雨量显然不够给力。一般而言,亚洲象最适宜的温度为20-30℃,其中在30℃时最活跃,实际情况是单单是4、5月份云南就发布了多个高温黄色预警,比如景洪达到了37℃,个别区域最高气温直接飙升到了41℃。
同时,降雨量连续5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部分地区喂养的牲畜不得已还要另设法供水,而对于包括亚洲象在内的数以亿计的野生动物而言,无疑是“火上浇油”。
象群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后,指挥部与专家组对象群的移动方向、城市、乡镇和村寨的分布格局进行研判,发现北面正好是人口密集的双河镇。
为避免象群对当地居民造成威胁,决定在双河镇的法古甸村,釆用渣土车等大型车辆,在北面和东面进行封堵,在西面和南面则采用适量食物进行引导。目前,两种方法并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象群开始向西和南面移动了几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