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桥旅游团,观音桥镇旅游
6
2024-07-09
上海市的武康大楼对于很多小伙伴来说绝对是不错的网红打卡景点,很多年轻人都有一种怀旧风格的文艺情节,希望可以在喧闹的现代都市寻找一处安逸的地方,下面给大家提供具体的攻略指南。
上海天平路淮海中路路口30度夹角区域经过改造设计,成了面向武康大楼的最佳拍摄点。每天有四万人打卡武康路,武康大楼是这里的“颜王”。
在宋宇浩四周,写真的、自拍的、观赏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嘈杂拥挤,又生机勃勃。
“为什么来这里打卡?”一名拍照的女生回答得干脆:“因为喜欢上海。”
宋宇浩把相机放在三脚架上,等着捕捉夕阳的橙色光线洒到武康大楼。旁边游客好奇,走来问他,两人开始聊摄影、聊武康大楼历史。宋宇浩留学回国不久,拍过许多城市,尤其喜欢上海的人文景观。
镜头中,武康大楼犹如一艘巨型航船,红砖墙、长门廊,隐隐透着近百年历史。感受城市的魅力,建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窗口。
无论武康路还是衡复风貌区,乃至整个上海: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这是大量中外游客喜欢上海的一个理由。
每天打卡武康大楼的数万游客,用脚步为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写下生动的注脚。
“有上海的感觉”
“头歪一下,可以了,左手挽着老公,保持住,别动,微笑,微笑,非常好,换一个姿势。”刘昂(化名)连珠炮似的发指令,快门咔咔响。
每周,婚纱摄影师刘昂至少跑武康大楼两三次,客人本地外地的都有,有些人自己要求来拍外景,也有他推荐而来的,原因都很简单:好看,出片。
6月23日他拍的这对客人是于磊磊(化名)和女友。虽然被摄影师折磨得够呛,绕着武康大楼反复摆姿势、穿马路,亲吻、拥抱、牵手,“有点尴尬”,但这对情侣始终露出灿烂笑容。
27岁的于磊磊是黑龙江人,六年前他大学毕业带上女朋友来上海打拼。刚落脚,他接到保研通知,又回去读了三年研究生。女友在上海等了他三年。
研究生一毕业,于磊磊又一次飞奔上海,现在从事计算机行业,女友在浦东惠南一家医院做护士,他们就在惠南生活。
于磊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和她在上海这三年,因为都喜欢上海,才选了户外拍摄,“武康大楼有上海的感觉”。他说上海工作机会多,加班回家时地铁和公交很方便,有24小时便利店。
于磊磊笑声憨厚,笑起来小眼睛眯成缝,他希望结婚后能在上海扎下根,一直生活下去。
德国人Peter捧着冰淇凌,望着在武康大楼的入口,冰淇凌行将见底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他25年前曾来过上海,他说到了夏夜,武康大楼内没空调的居民会搬出床铺,在通风极好的外廊下睡觉。Peter笑着说,有点儿遗憾,25年来上海经历巨变,但他没能留下那时的影像。
此番再来武康大楼,看看风景吃吃冷饮,Peter感觉自己再次成为了一名目光新奇的游客。在他眼里,这栋建筑是特殊的,有典型的上海风格。
十之八九的打卡者是慕名而来。刷微博、小红书、朋友圈,武康大楼周遭的“大片”常常出现,如果不来看看会留下遗憾。在小红书APP上以“武康路”和“武康大楼”为关键字搜索,涉及的笔记多达数万篇。最近热门的“打卡姿势”是,让一支冰激凌作画面主角,背后露出武康大楼和疏朗天际线。
李先生和女朋友6月21日从杭州来上海一日游,事先就在小红书做了攻略,“武康大楼有名,来看看真容”。拍完武康大楼后,他准备去外滩和1933老场坊看看。
“我就为发一个朋友圈。”21日,另一名游客章洁茹笑着说,她被网上的照片吸引过来,和朋友分别与武康大楼合了影。十几天前,她俩刚高考完。
这条路,“一网打尽”
大部分打卡武康大楼的游客,拍照仅仅只是开始。章洁茹和朋友拍完照,立马去网红店买了冰淇淋吃,接着要去对面参观宋庆龄故居。
武康大楼兴建于1924年,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大楼,底层南面是笔直而通透的门廊,不仅可为行人遮风挡雨,提供暂时休憩,沿廊的诸多店铺也已成为网红店——老麦咖啡馆、酷矿手作霜淇淋、元龙音乐书店、大隐书局,每天迎来送往大量顾客。
“你在这里站好,我来给你拍一定满意。”6月21日上午,张家铭指挥着何佳瑶摆Pose,青春笑脸和复古的建筑相映成趣。他们一行四人都是发小,特意请了年假从成都来上海玩,拍完武康大楼,沿着武康路到处走。
张家铭来之前做了攻略,“这条马路上,从武康大楼到上影演员剧团、黄兴旧居、武康庭、开普敦公寓、巴金故居,到蝴蝶结台一网打尽”。
漫步在武康路,道路两旁掩映的梧桐送来清凉,每一栋建筑几乎都挂着“历史建筑”的牌子,堪称上海近代建筑博物馆,“突然变得静谧起来,有了生活气息。”何佳瑶走入武康路深处,不禁感慨。
这种愉悦感不是她一个人的。“走进这里(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早在1933年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就这么说过。
何佳瑶们也路过了前不久红极一时的“蝴蝶结阳台”,如今蝴蝶结早已拆除,但慕名前来的人们依旧能认出蝴蝶结奶奶的身影。当天上午,奶奶撑着伞走出了门,尽量有认出的游人们窃窃私语,但并未上前过多打扰。
在更大范围,总面积7.66平方公里的衡复风貌保护区,每天接纳着更多来自或前往武康大楼的游客。
从每天上午10点开始,星巴克武康路店的店员看着沿街游客多起来,直到夜幕落下游客才逐渐散去。天南海北的游客让附近的街区生气蓬勃。6月中旬,她在办咖啡教室时碰到来自盐城的老乡,“那感觉就很亲切”。
6月24日下午,一名女生从安福路一路骑行到了武康大楼,她说,这一带都很好逛。和武康路一样,安福路聚集着众多网红西餐厅、咖啡馆、时尚二手店,成为近年来人气火爆的文青打卡地。有网友甚至称,安福路-武康路一带是“当代文青的宇宙中心”。
“永远有惊喜”
每天晚上八九点后,武康大楼附近的“土著”逐渐冒出来,和白天为“颜值”而来的游客相比,他们的目的很实惠,乘凉、溜食、散步。
6月23日晚上,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公司的门先生散步时,没多久碰到几个朋友,他们围在一起聊天。他刚入手一台新相机,本想拍拍武康大楼,但天太黑拍不出效果,引得朋友们嬉笑。
门先生从建筑学角度谈到,武康大楼糅合了不止一种风格,是一座漂亮的欧式建筑,有些角度很适合拍摄。但他也疑惑,上海好看的建筑这么多,武康大楼怎么忽然火起来了。
还有20多人组成的“城市徒步团”前来。“这次徒步衡复风貌区,我们规划了九个景点,第一个是武康大楼……”6月23日晚8时许,组织者在最佳拍摄点讲解武康大楼的历史,成员中有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培训机构英语教师、外企员工。
“程序员圈子小,我想多认识点朋友,就加入了。”成员郑先生说,此前在豆瓣加入了一个读书小组,又建了微信群,他们有读书会、城市徒步、剧本杀等活动,“群里有些朋友来上海不久,从武康大楼认识上海是个不错的选择”。
1981年出生的韩东是武康大楼的“土著”,小学、中学到大学时期都在这里度过,结了婚才搬走。他时常回武康大楼看望父母,对他来说,武康大楼带着一种乡愁。
和许多从小生活在武康大楼的人一样,韩东在少年时代也喜欢爬到楼顶的露台,从那里能俯瞰整个浦西,看看湛蓝的天空,过年时看远处放烟花。
武康大楼承载着丰富的城市发展的历史,韩东说,如今它忽然成为网红,和城市发展同样息息相关。
2019年9月武康大楼完成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的思路,使这座经典建筑的风貌原汁原味地再现于世人面前。伴随着合杆整治和架空线入地,武康大楼前面不再有任何障碍和遮挡,有了疏朗的天际线。
韩东说,而且和以前相比,现在武康大楼周围的人文、商业配套已不可同日而语。海派文化底蕴不断被发掘,吸引和服务每一位市民游客。
小红书上有一条高赞分享,大意是:在武康路漫无目的地走着,午后阳光透过梧桐树缝隙洒在身上,下一个转角永远有惊喜,这种感觉太好了。
人们打卡武康大楼,毋宁说是在阅读一座建筑、一处街区,阅读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