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焱湖风景区(李玲玉艺术人生)
20
2024-09-06
中国北京市境内公办学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高校
中央民族大学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央民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南邻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A类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学校目前有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9个。学校与众多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校址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建校之初。
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1978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新发展阶段
1993年11月3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1999年,学校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
2004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央民族大学建设新校区,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青龙湖地区征地1206亩建设新校区。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
2013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5年2月,丰台区教委、附属中学、丰台区王佐镇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9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陵水分校正式落成。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中央民族大学。
2017年9月,中央民族大学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0月24日,国家民委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央民族大学海南校区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2019年11月15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仪式举行。
2020年3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成立。
2021年7月17日,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研究中心成立。
2021年8月,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历经4年的规划建设,相关建设项目进入竣工验收阶段。9月,丰台校区正式启用。
2021年8月7日,中央民族大学附中青岛学校奠基仪式举行。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中央民族大学学校标识
校徽
释义:标志设计整体为圆环形,象征着学校功德圆满、学业圆满。
中央民族大学校徽设计整体色调统一和谐,暗蓝色低调沉稳,又不失大气之度。蓝色代表沉着、理智、博大的胸怀。标志的外形同样是采用环形的形式来进行表现,庄重,符合中央民族大学的文化气质。
校徽采用“民大”的字体加以变形,线条粗壮有力,尖角圆角有机结合,刚柔并进。整体上看犹如一本翻开的书的形状,将文字与图形巧妙结合。完美地将其内在与外在的文化素养呈现出来。也突出了“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校训,同时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以及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
校徽整体结构清晰明了,主体突出,从这点上看,也进一步的暗示了其学校发展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并综合发展文、理、工、艺、管等专业。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底黄字,左上角印徽志,中间印学校全名。
校色
中央民族大学标准色为“民大红”,色值为C:0M:100Y:100K:41。
中央民族大学精神文化
校训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
释义:“美美与共”一词出自该校已故名誉校长费孝通教授关于文化自觉的著名论述,意为不同民族间要相互尊重、欣赏和赞美对方文化;
“知行合一”一词则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认识论命题,现今多用于表达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校训较完整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该校的大学文化特质和治学理念。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6月11日。
2022年2月14日,被评为“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2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中央民族大学(MinzuUniversityof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黄泰岩。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建校初至1966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3次接见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学校50周年校庆之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2年6月,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校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在其后发展中,先后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