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元大都城墙遗址景点介绍+游玩攻略

小博 2024-09-06 18

北京元大都城墙遗址景点介绍+游玩攻略

北京市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大都城墙遗址,又名土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境内,属于元代古遗址,地理坐标:北纬39°58′26.70″ ,东经116°21′9.39″ 。

  元大都城墙遗址占地面积50平方千米,由若干段东西走向的元大都的外郭城墙遗址组成,东起北京市土角楼西侧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昌平路,土夯筑而成,周长为28600米 。

  1957年,元大都城墙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元大都城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元大都城墙遗址历史沿革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始建。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元大都建成。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徐达攻陷元大都,并将北城墙向南移2.8千米,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

  1989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于健安东路西端北侧立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一座。

  2003年,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开工建设。

元大都城墙遗址历史文化

  元大都城的营建,是蒙元政权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而营建的一座都城,是元代初年刘秉忠、赵秉温等人,遵循《周礼·冬官考工记》关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帝京规制的规划思想,于元世祖至元年间规划完成的。

元大都城墙遗址结构特点

元大都城墙遗址结构

  元大都城墙遗址地处健安东路、健安西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起土角楼西侧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昌平路,平面呈长方形,大都城周长为28600米,东城墙长7590米,西城墙长7600米,北城墙长6730米,南城墙长6680米,城墙高低不等,东段最高6-7米,西段最低2米;基宽不一,约20-26米,占地面积50平方千米,设11座城门;东面的3座城门为光熙门(和平里东,俗称“广西门”)、崇仁门(东直门)、齐化门(朝阳门);南面的3座城门为文明门(东单南)、丽正门(安门南)、顺承门(今西单南);西面的3座城门为平则门(阜成门)、和义门(西直门)、肃清门(学院南路西端,俗称“小西门”);北面2座城门为健德门(德胜门小关)、安贞门(安定门小关)。

元大都城墙遗址特点

  肃清门和健德门的瓮城土墙,部分残存于地面之上,城门的地基夯筑坚固,城门建筑过梁式木构门洞,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城外部等距离地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凸出于城墙外部的墩台,宋代称为“马面”,明清则称为墩台),其外再绕护城河,城墙用夯土筑成,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絍木(横木),城墙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为3:2:1,11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

元大都城墙遗址其他介绍

  元大都城墙遗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内,是元代大都城的外郭城墙遗址,主要以土夯筑,俗称“土城”。

  城墙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到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年)竣工。为加强防御,又在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明朝建立后,在原来元代城墙的基础上,用砖包砌起来,并将元代的北城南移1千米,重新建筑明城墙。因此,元代的北城墙和西城墙的北段保存了下来。

  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纴柱”(横木)。元大都城墙的建筑形式、建造方法和周密严谨的规划设计,成为研究元代建筑和元代城市营造工程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重要的实物数据。

  2006年5月,元大都城墙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旅微博
  • 本文地址:https://www.lvweibo.com:443/jingdian/3325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