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有台风预警(菲律宾台风最新消息)

小博 2025-02-25 2

康芮台风简介(急

20109月20号早上台风警告什么色?

  颱風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熱帶氣旋,因為有的洋面上,具有颱風生成的三個條件:(1)水溫在27℃以上 (2)要有一點科氏力(即因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偏向力) (3)四周洋面空氣容易向氣旋中心補充。具備了這三個條件的區域,就會有颱風發生了!在熱帶海洋上,當海水受到太陽直射而使溫度升高的時候,海水很容易蒸發成水氣散布到空中,形成溫度高、溼度大的空氣,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而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比較冷的空氣會流進來補充,然後再上升,這樣不斷地循環,而形成了氣象報告中常聽到的「熱帶性低氣壓」。低氣壓形成以後,再和這個時候來自南半球的西南季風及來自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發生衝突而造成波動或漩渦,就會使已經形成的低氣壓漩渦繼續加深,並使得四周的空氣以更快的速度流進旋渦中心,流得愈快,風速就愈大;當地面附近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把它叫做「颱風」了。 而颱風的強度是以中心附近的平均最大風速為標準,劃分成三級:每秒風速在17.2公尺到32.6公尺之間的,叫做「輕度颱風」;每秒風速在32.7公尺到50.9公尺的,叫做「中度颱風」;每秒風速在51公尺以上的,就叫做「強烈颱風」。  (一)「颱風」名詞之來源 我們都知道颱風來的時候一定有狂風,有暴雨,在狂風暴雨之下一定會給人們帶來可怕的災害,受過颱風災害的人都會談颱色變。那麼,颱風究竟是什麼呢?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也就是在熱帶海洋上所發生的低氣壓。至於颱風這個名詞的來源,一般都說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考證,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因「台音篩同台加風作颱」,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此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二)颱風之源地台灣所遇到的颱風大都是從北太平洋西部來的,發生的地點以加羅林群島附近至菲律賓之間的熱帶海洋上為最多,另外我國南海也有颱風發生,但次數不多,威力亦較小。颱風並非僅對我國造成災害,在日本、菲律賓及中國大陸也常受颱風之侵襲,而美國、印度,甚至南半球澳洲一帶亦都有熱帶氣旋的侵襲,不過各地對此類風暴之稱謂有所不同罷了。在大西洋發生的稱為颶風,此字起源於印第安語,意思是惡劣天氣之神。在印度洋上發生的稱之為旋風,因颱風本是一種旋轉之風。(三)颱風強度之定義:颱風強度之劃分是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而定;(1)熱帶性低氣壓-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等於或小於每小時 33浬(每秒17.1公尺)即等於或小於7級風。(2)輕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為34至63浬(或每秒 17.2至32.6公尺),相當於8至11級風。(3)中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為64至99浬(或每秒32.7至 50.9公尺)相當於12~15級風。(4)強烈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在100浬(或每秒51.0公尺)以上,相當於16級或以上之風。在太平洋上一年到頭,均可能有颱風發生,惟通常以七月至九月最多。根據過去紀錄,侵襲台灣之颱風,最早出現在四月下旬,最遲為十一月;侵襲次數,則以七、八、九,三個月為最多。(四)颱風的生成原因:在熱帶海洋上,接近海面的空氣因為受太陽照射而溫度較高,使海水蒸發的水汽也增多。因為大量水汽散布在空氣中,所以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溫濕空氣因為溫度高而膨脹,因為膨脹而密度減小,加以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產生上升現象,同時四周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空出來的空間,然後再受熱上升,如此循環不已,就是所謂對流作用,終必使整個氣柱成為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熱帶性低氣壓。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於赤道以北地區,來自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侵入北半球而轉成西南季風,和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使輻合帶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秉性不同,相遇時造成擾動產生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擾動,和對流作用相輔相成,使已形成為低氣壓之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流動更快,風速加大,於是颱風初步形成。(六)颱風之結構:颱風範圍很大,普通半徑有二、三百公里,在天氣圖上,我們僅能用密集近似圓形等壓線來表示颱風的位置和暴風範圍。從氣象衛星所攝照片可以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不作为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 转载请注明出处:旅微博
  • 本文地址:https://www.lvweibo.com:443/chuguolvyou/41544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