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旅游攻略
4
2024-03-14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一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李家大院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
二
李家大院有一面“百善壁”,用不同字体书写着365个“善”字,意在要求自己及后代人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李家经过10余代人的不懈努力,成为晋南首富。天下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却偏偏为富行善。
万荣是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便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李家大行善举,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李家的粥有标准: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凡闫景、薛店村因婚丧嫁娶困难者,李家均施舍钱粮;对特别贫困户的丧葬之事,李家亲送棺材一口,让其入土为安。
三
李家十分注重教育,认为“人才是立国之本,只有振兴教育,才能强国富民”,教育子孙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修身养性。李家曾捐银五百两在高村庙建育婴堂;捐银千两以资兴办县立高等小学校。李家不仅重视教育子女,更尊师重道,院内建有学堂私塾,专门用于教育后代。
每年冬至,李家大院都要隆重宴请教书先生,家庭主妇都要穿上褶裙、带上求学子弟向教书先生行礼。李家教育后辈要读经书不读死书,大院中的一块影壁上有砖雕的“司马光砸缸”图,在影壁两边有一副对联:“拥林千顷眼底苍浪方悟种德若种树,存书万卷笔下瀚海才知作文即做人” 。
四
1928年至1929年,山西接连大旱,李家“道”字辈先后赈济河东十七县灾区每县1000银元,给河东旱灾救济总会捐款10000银元,对本县、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别救济4000
1、杜公祠(西安市长安县韦曲街道双竹村樊川路);
2、常宁宫(蒋介石的西北行宫);
3、高家大院(高岳崧故居);
4、张学良公馆(西安市北院门144号);
5、汪锋故居纪念馆(蓝田县);
6、咸阳李靖故居;
7、蒲城杨虎城故居;
8、孙蔚如故居;
9、于右任故居;
10、习仲勋故居;
11、贾平凹故居;
12陈忠实故居;
朱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城北8公里处的许村,东临汾河腹地,西依吕梁余脉,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大小建筑240余间,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巧夺天工,椽檩油漆经百年色彩依旧,地下通道历数代神秘无穷,堪称民族建筑之奇观。系明太祖后裔之华居。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山西大同府,为代简王,亦称代王。代王第八子朱逊,曾封怀仁王,天顺五年(1461年)改封霍王,即为霍州朱家始祖。霍王朱逊十三代孙朱连科,于清嘉庆年间经商于河南、陕西诸省,敛资财,开当铺,成为当地首富。道光初年,将近暮年的朱连科,开始营建许村朱家大院,工未竣而身先逝。其长子秀伦、次子秀珍继承父亲未竟之业,用五年时间,完成朱家大院工程。
朱家大院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分为上、中、下三层。各层均有大门出入,层与层内设台阶楼道通连。各层主体建筑皆为坐西朝东靠山砖窑,外设抱厦回廊。抱厦均为4根檐柱,阑额或浮雕花草鸟兽,或悬雕人物形象。各院窗棂图案以传统民间喜宴“四盘子一锅子”为主调却又富于变化,并不雷同。上院南北两侧为厦房,面阔各三间,外有走廊。南房为朱家小姐绣楼,东端一间向南开一个六角形天窗,位置正在中院大门的顶上。
中院为四合式大院,南北两侧皆为窑洞。南侧东端窑洞,便是中院大门门洞。如果在院内将门洞窑门关闭,使人实在难以想像到此窑便是本院进出之门。中院东部客厅为歇山顶厦房建筑,前后两坡檐,厅内椽檩油漆,历时已经170余年,至今仍熠熠发光,鲜明耀眼。更奇特的是,中院主体中窑内有暗道,据说直通村外山上,还有人说地下绝非仅仅是通道!历经数代,朱家院地下建筑神秘莫测,至今无人敢探。
中院大门为主体大院出入正门,外有厦棚,气势壮观。门洞拱圈内砖雕五只蝙蝠向门洞飞舞状,意为“五福临门”。朱家大院的炉灶烟道,设计独具特点。主体大院炉灶70余个,统一从最高处冒烟。各炉灶同时生火,既互不影响,又不会因下院烟雾迷漫中、上院。
朱家院的门额牌匾,有一个显著特点,字体优美圆润,柔中有刚,而不少字或比通常写法多横多竖,或比常字少横少点。如上院大门楣框内镌刻“最上乘”三个字,“最”为异体字,却比本字多一横,“乘”用异体字,即将下部一撇一捺写成两边各一点;上院主窑额框内镌刻“高瞻远瞩”四个大字,“瞻”字少一点一横,“瞩”字却比繁体字还多两横一竖。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山西晋中大院以深邃富丽著称,而安徽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山西由于地处大陆的内部,干燥的气候,较为不便的交通,使得境内从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深宅院落,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
大院的诞生同兴盛一时的晋商有着必然的联系。明朝初期,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国家换取盐引专卖权,控制盐铁资源的国家政权则视边防军情缓急,定期或不定期召商输粮。这一政策对相邻九边的省份特别有利,山西、陕西商帮以临近边镇的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国家第一批有合法身份的官商。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服务于政治的体制为商人与政权的沟通搭起了桥梁。山西商人实力增强是大院群落出现的直接原因。晋商长期经营盐业、票号,明清时期创造了五百年的晋商传奇。随着山西商人走南闯北、财富越积越多的同时,植根于人心的儒家文化使得这群足迹天下的商贾们在腰缠万贯后仍然回到故土,大兴士木建造家园。
晋商留下了丰富的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山西的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山西大院占地面积成千上万平方米,院落建筑如城堡般坚固、楼高院深,墙厚基宽,防御性极强,有人归纳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外墙高,从宅院外面看,砖砌的不开窗户的实墙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有很强的防御性。
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无论厢房还是正房,是楼房还是平房,双坡顶不多。由于都采用单坡项,才使外墙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
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现对外开放的几个大院也仅仅是当年规模的一部分,规模之宏大令今人折服。
山西大院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雕梁画栋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审美情趣。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承载了古老中国的传统习俗,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建筑大师梁思成当年考察了山西古建筑后,这样描述晋商大院:“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
一代晋商的传奇历史,在一砖一瓦间留下了印记,厚重的院墙宛如隔绝出了两个世界。这些被岁月精心雕刻的院落,是工匠们手刻的
新城广场知道吗?那就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或者西华门往东不到1站路那。
赵家峁位于榆林城的东南位置,是榆阳区古塔镇余兴庄办事处所辖村,里面有新型住宅及设施农业区、时令水果区、现代养殖区、水上游乐休闲区等十多个休闲游乐景点,是黄土风情和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的休闲度假村。赵家峁村不仅有玻璃栈道,还有“榆林第一”高空滑索,滑索长220米,高36米,还有300米“十八关”穿越丛林、水上软吊桥、水上游划艇、浅水玩耍、水上垂钓等娱乐项目。赵家峁景区里面的历史文化也是十分悠久的,在1947年的时候,开国上将王震将军转战陕北驻扎过的老院子,有“文革”时期历史印记的知识青年土屋,还有富有陕西风情的窑洞、土炕、炭火、石碾等元素。当地比较著名的特产有牛羊肉泡馍、炖羊肉、饸饹面、洋芋擦擦、炸油糕、黄米馍馍、肉夹馍等,景区里面还有果蔬区和环村自行车赛道。
陕西理工大学四大院分别是: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这四大院是陕西理工大学的理工类专业。也基本是其主要的重点理工类学院。尤其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是原北校区的王牌专业。建校初就设立了。
科举制度诞生了很多状元,从唐代到清代,一共诞生了638个状元,不但有文状元,还有武状元。中国人讲究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所以就有许多的状元故居,状元府,比如贵州贵阳市的青岩古镇,就有个赵以炯状元故居,他是光绪十二年丙戌科中进士,大魁天下。
还有江苏淮安的沈坤状元府,沈坤是嘉靖二十年中进士,一甲第一名,是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王杰,是陕西韩城人,他被誉为清代陕西第一名臣,也是清朝开国第一名陕西状元。
王杰的状元府邸,现在是一座博物馆,古色古香,非常安静,游客很少,八个院子相互连通,里面有状元楼,还有明清两代及民国期间名人字画,一共多达300多幅。王杰的状元府堪称园林式单位,有石雕,木雕,砖雕,也是一座民俗博物馆。金城大街进入状元府的巷子,墙上绘制清朝殿试情景的壁画,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皇帝监考的情景
王杰的状元府博物馆,面积4000平方米,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也就是在2024年9月28日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参观的。其实早在1998年,王杰的状元楼,就是韩城市的重点保护文物了。原来是韩城市金城街道办的办公楼,和现在的西安北院门榜眼府第高家大院一样,也是有其它单位在里面办公。图中是墙上的壁画,王杰中状元郎后,朝廷派遣大员宣读圣旨的情景。
韩城状元府博物馆八个院子,18个展室,有300多幅名人字画。现在能看到的,比较珍贵的,就是军机大臣王杰祖孙三代,四个人的书法真迹,这是很珍惜的,历经二三百年,还能保存下来,实在珍贵。韩城古城,不缺乏古迹,但是像状元府这样的四合院园林式博物馆,难得一见。
一个普通的小巷可能因为出了一位名人而有了精气神儿,也因此会在历史的变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城墙根儿下这样的街巷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从兴隆巷说起。
从西安文昌门进去,顺着城墙,左边是著名的碑林博物馆,右边是下马陵,下马陵的第一个巷口就是兴隆巷。
这条明清时期的南北斜巷仅长176米,传说因巷西有兴龙寺亦称“兴龙巷”,但现在更多时候还是被称为兴隆巷。在隋唐时期,位于原长安皇城太庙署处,唐末以皇城改筑为新城后,渐为居民坊巷。明清时期,位于府城东南隅柏树林南段路东。
时光流转,星移斗转,这条地处城墙根儿下黄金地段的小巷,对于很多本地人来说,都略显陌生,这里仿佛一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但巷弄拐角处的一处标准明清关中宅院以及门口的省级文保碑仿佛告诉我们,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以及发生过的事儿绝不普通。
这座大院坐北朝南,占地九分,南北长50米,东西宽12米,建筑布局为三开间三进院落,街房、厢房、过厅、二门、上房一应俱全。
大门为生漆木门,拴马桩立于门侧。两个门墩上的浮雕是麒麟、蝙蝠、梅花鹿等吉祥动物。过厅的房门上刻有牡丹、梅花、宝剑、方鼎;上房的门上则为“梅兰竹菊”四君子。房上虎头瓦当、院内雕花门窗……二门及其偏门上的砖雕更是精美异常,整个大院古韵四溢。
大院的门楼砖雕及房屋的木质构件刻花精细,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院落从房屋结构及室内家具陈设都保留下来了,这样完整的院落如今在西安已很难见到。
这座低调却不普通的宅院便是西安易俗社创始人高培支先生的旧宅——高家大院(高培支旧居)。这里不仅是一处包含美学、民俗学、建筑学、历史学等文化内涵的关中建筑,更是延续着百年前高培支先生为唤醒民风、移风易俗的思想花火!